从喜多郁代的角度,初探虚拟与现实的关系
2023-07-29 07:06:14 哔哩哔哩

不知不觉间,已经有一个多月没更新专栏了。没有什么灵感,便想再写写《孤独摇滚!》,讲一讲喜多。喜多大概是《孤独摇滚!》中最贴近现实的角色了,而我正好还有两篇未投稿的文章,讲的是虚拟与现实的关系。因此便在这一系列巧合中作此拙文一篇。闲话少叙,以下进入正文。


(资料图片)

一.现实与喜多

既然要从喜多郁代的角度初探虚拟与现实的关系,我们便先要以喜多为切口谈喜多与现实的关系,进而才能得出虚拟与现实的关系。

先看现实带给喜多的。个人认为,现实塑造了喜多。动画第1话中,喜多若有所思地望向波奇背着吉他的背影,体现了动画制作团队对喜多有着对乐队的追忆、对回归乐队怀有渴望和对自己不负责任行为的愧疚的形象的塑造;ED《Distortion!》中“每当拨动琴弦之际,都会产生无可动摇的意志/每当指尖起茧之际,这份意志也会随之坚定”则体现了作词者对于喜多充满对乐队的激情和努力实现梦想的形象的塑造;同时,角色曲《唱不出情歌》中“我总是永远孤独一人呼喊着”,原作漫画第34话中喜多对自己一成不变的人生感到无聊,认为自己是一个平凡的人,一事无成、非常普通,二者均体现了现实要素(歌曲作词、漫画家等)对喜多孤独、迷茫、有些自卑的形象的塑造。因此,现实塑造了喜多。

再看喜多带给现实的。个人认为,喜多反映了现实中的同类群体,也对现实进行了补充延伸。例如在上文提到的角色曲《唱不出情歌》以及原作漫画第34话,其中喜多孤独、迷茫、有些自卑的形象则是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与喜多一样认为自己没有什么擅长的事、表面阳光但内心孤独、缺少真心朋友的群体(反映现实大概也是《孤独摇滚!》能够引起共鸣的原因之一);同时,对于一些在现实中如波奇一样真正孤独的群体,喜多的作用则更多是弥补现实中上述群体缺少朋友的缺憾,完成对现实的补充延伸。因此,喜多反映了现实中的同类群体,也对现实进行了补充延伸。

至此,我们便得出了喜多与现实的关系:现实塑造了喜多;喜多反映了现实中的同类群体,也对现实进行了补充延伸。

二.疑点

在上文中,我们不难发现喜多与现实的关系中存在一些疑点:

1.为什么现实能够塑造喜多,而喜多又能反映现实,对现实进行补充延伸?

2.既然现实能够塑造喜多,而喜多又能反映现实,为什么该过程无法简化为直接由现实反映现实,而要经过喜多?

这些疑点便是我们在下文中要探讨的内容,也是帮助我们理解虚拟与现实的关系的关键。

三.虚拟与现实的桥梁——0距离跨次元

先看第一个问题。显然,如果我们将视角提升到虚拟与现实的关系,我们可以猜测现实与虚拟、虚拟与现实间存在某种关系,且因为虚拟能够反映现实,所以有一定可能虚拟本质上就是一种现实,虚拟只是现实的一种变式。结合现实来看,在现实与虚拟世界的交流(下文简称AC(即Animation与Comic)跨次元)中的二次元对象,并不是完完全全的所谓“二维生物”,例如:虚拟UP主的背后,存在着中之人;动画的背后,存在着脚本、声优等现实元素;漫画的背后,存在着漫画创作者等现实元素。可以说,几乎所有AC跨次元,都是以二次元的表象,装载着三次元的内核,即在上文中提到的虚拟本质上就是一种现实,虚拟只是现实的一种变式。也正因此,在两个三次元主体(可理解为制作者和观众)之间存在一个“栅栏”,使得两个主体无法看到彼此,只得通过二次元实现客观连接,但是我们需要注意一点——客观跨次元不代表主观跨次元,我们作为三次元的接收主体(观众、读者等)所获得的“共鸣”其实是与三次元的输送主体(动画制作团队、漫画家等)的情感进行共鸣(但我们更多时候则会因为直觉认为我们是在与二次元角色产生共鸣),因此在上述过程中主观情感是直接穿过“栅栏”进行传递的,不经过二次元。稍微整理一下我们可以发现,其实就是客观跨次元、主观0距离直接传递,因此,我们可以提出一个“0距离跨次元”的概念来解释虚拟与现实的关系,其定义如下:现实能够塑造虚拟,且虚拟能够反映现实、对现实进行补充延伸。在二三次元的跨次元过程中,会因AC跨次元的三次元内核,导致存在一条不经二次元的路径让主观情感仍可以不跨次元在三次元内产生情感共鸣,进而使得两个次元在表面上用主观情感紧密连接起来,产生类似二三次元间情感的交流和传递。(见下图)以上,我们便定义了0距离跨次元,这也是解释“我

们为什么喜欢二次元”的根本原因,更是解释一切跨二三次元问题的基础。结合上述定义我们不难看出,AC跨次元本质上是以情感为纽带的真实同真实的对话,这也是0距离跨次元的主观基础,更是人们将心灵寄托于虚拟上的必要性所在。

四.虚拟带给现实的

再看第二个问题。显然,经过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得到虚拟能够带给现实现实不具有的事物,不然现实到现实肯定是更为简便的。再次结合现实我们可以发现:现实中的种种偏消极因素,使得现实无法真正满足人们的内心所需,让人们不得不寻找一条新的方式去面对现实,而除现实之外,只有虚拟,别无其他选择。(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将视线转向虚拟世界的现实原因)而如果我们再将目光转向虚拟,我们不难发现,上文所提到的现实原因,在虚拟中基本能够得到缓解甚至消除。在现实生活中,因为种种原因的驱使,人们不得不带上标签和面具,去成为我们不想成为的人,甚至不知道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认为没有人能够真正做自己想做的事——庆幸的是这种状况或许有所缓解(至少从我的视角是如此)。在种种现实标签的操控下,我们更多的,是一种客套和顺从。但虚拟呢?在上文中,我们曾经提到,AC跨次元中的三次元主体都是一个“人”,AC跨次元本质上是以情感为纽带的真实同真实的对话,在这之中,不再有客观上的“面具”,而主观完成了传递和互通。可以说,虚拟世界的存在为现实提供了一个避风港:随时随地,打破着客观的时空隔阂,永远在传递着现实中无法有效传递的真实同真实的情感交流,完成了对现实的补充延伸。以上也是虚拟带给现实的最重要的事物。

结语

以上,便是本文正文的全部内容。在文章前半部分,我们先以喜多为切口,探讨了喜多与现实的关系,进而抛出了两个疑问;在后半部分,我们又以这两个疑问为起点,先提出了“0距离跨次元”的概念以解释虚拟与现实的关系,再探讨了虚拟给现实带来的事物。不妨让我们在文章的结尾再次复盘一下“0距离跨次元”的定义:现实能够塑造虚拟,且虚拟能够反映现实、对现实进行补充延伸。在二三次元的跨次元过程中,会因AC跨次元的三次元内核,导致存在一条不经二次元的路径让主观情感仍可以不跨次元在三次元内产生情感共鸣,进而使得两个次元在表面上用主观情感紧密连接起来,产生类似二三次元间情感的交流和传递。

最后,感谢《孤独摇滚!》全体制作人员塑造了在可爱和元气背后有着孤独、迷茫的喜多,这样的喜多也激发了我写作本文的灵感,促使我写成了这篇文章。也希望喜多能够在乐队中获得成长,找到属于自己的那颗独一无二的“星”,在乐队中摆脱“普通”的标签,与“孤独”共同前进但不再孤独一人,向着自己的梦想不断迈进。

参考资料

1.《孤独摇滚!》动画第1话、原作漫画第34话;

2.《孤独摇滚!》ED《Distortion!》、第12集插曲《若能化作星座》、喜多角色曲《唱不出情歌》。

写在最后

在序言中我们提到过,这篇文章其实是融合自本人未投稿的两篇文章,所以在写的时候也一直在想怎么把几篇文章融合得不突兀。写完以后觉得,喜多的内容其实作为一个极小的切口只占了一小部分,虚拟与现实的关系才是文章的主要部分,但如果没有喜多的内容又会使文章变得晦涩难懂。总之,这两部分大概是有一种奇妙的关系吧。不论如何,希望大家能喜欢这篇文章,也希望所有看到最后的读者不要吝啬批评,文章有错误或关于文章内容有疑问请一定在评论区或私信指出,帮助UP主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谢谢大家!若对于文章内容有不同见解,也欢迎广大读者们在评论区或私信友好交流。       在此感谢每一位能够看到文章最后的读者。

作者

初级